top of page

【川普對等關稅下, 2025年全球太陽能貿易戰與供應鏈地緣重塑:台灣的策略定位】

2025年4月,美國針對中國及其在東南亞設立的太陽能產線,實施前所未有的系統性貿易制裁,徹底改變全球光伏產業的生產與貿易格局。此舉反映能源供應鏈作為國家安全核心構成的戰略價值,並標誌全球產業鏈正從效率導向轉向地緣政治與技術主權驅動的重構階段。本文將深入剖析美國對中關稅政策的體系演化、對東南亞洗產地現象的反制措施、全球製造權力的重新分配,以及台灣在此歷史轉折點上的策略角色與技術突破契機。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公布最新一輪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公布最新一輪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

一、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之關稅制度架構(2025年4月視角

美國針對中國太陽能產品的關稅政策經多年演進,至2025年已形成多層次、重疊的法律與政策架構,包括:

  • 《301條款》報復性關稅:針對中國在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與產業補貼等貿易不公行為,課徵15%至25%的進口關稅,為綠能科技領域內的對中施壓核心政策之一。

  • 反傾銷與反補貼稅(AD/CVD):自2012年起對中國太陽能電池與模組課徵,依企業與產品差異,最高綜合稅率可達70%以上。

  • 《201條款》保障性關稅:原為短期性防禦措施,2025年起與《通膨削減法案》(IRA)國產補貼條款結合,轉化為推動本地製造的長期產業政策工具。

  • 2025年「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制度:作為對中國反制性關稅行動的回應,美方疊加課稅,使中國太陽能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實際稅負可達145%以上

  • 2025年4月起對中國太陽能企業輸美的總關稅負擔包括:

    1. 《301條款》報復性關稅:15%-25%

    2. 反傾銷與反補貼稅(AD/CVD):最高70%以上(視企業與產品而異)

    3. 《201條款》保障性關稅:作為產業保護措施

    4. 新增「對等關稅」制度:145%(自2025年4月11日生效)


  • 在最嚴格的情況下,總關稅負擔約為: 25%(301條款) + 70%(AD/CVD) + 201條款相關稅率 + 145%(對等關稅) = 至少240%以上!!


這意味著中國太陽能產品在進入美國市場時,其價值可能需要增加至少2.4倍以支付關稅成本,實際上已經形成極高的貿易壁壘,幾乎切斷了中國太陽能產品對美出口的可能性。


二、美國對東南亞洗產地現象之貿易懲罰策略

面對中國企業透過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與柬埔寨等國設廠以規避關稅的策略,美國於2024年終止豁免政策,並於2025年全面啟動下列懲處措施:

  1. AD/CVD 擴大適用對象:美國商務部認定中資在東南亞設立的模組產線實質上仍依賴中國供應鏈,將相關產品納入反傾銷與反補貼稅制度範疇。

  2. 對等關稅延伸適用:無論最終組裝地為何,若產品核心零組件可追溯至中國,即適用等同中國製產品的高關稅標準。

  3. 產地溯源制度強化要求進口商提供包括矽料、晶圓與電池片等完整來源資訊,未能證明非中國來源者將面臨進口扣留或額外課稅處分

上述機制實質導向對中國供應鏈全球延伸模式的系統性封鎖,阻斷其透過境外代工模式維持出口量的空間。

三、全球光伏供應鏈權力核心轉移(2025年5月視角)

製程環節

主導國家

補充說明

多晶矽生產

中國(>80%)

新疆與內蒙古產能集中,面臨人權與ESG審查壓力

晶圓切片

中國(>85%)

製程高耗能、高污染,短期內難以去中化

電池片製造

中國+東南亞

中國控制技術輸出與零組件,產線外移但掌控不減

模組組裝

東南亞(中資據點)

洗產地模式受美國追查與新政壓制

儘管終端模組生產地呈現多元化趨勢,但關鍵原料與核心技術仍集中於中國,顯示出全球光伏供應鏈在分散外觀下的實質集中化與脆弱性。

四、美國「去中國化」策略三階段演進與2030年前趨勢預測

階段

時間範圍

政策重點

初始期

2012–2020年

啟動AD/CVD與保障性關稅,初步遏止中國出口擴張

加速期

2021–2024年

推動IRA法案,導引製造在地化,針對東南亞產線展開調查

鞏固期

2025年起

實施對等關稅、強化產地透明化與供應鏈信任審查機制

未來趨勢概述(2025–2030)

  • 美國、墨西哥與印度積極擴大本地產線建設,尋求能源主權與地緣自主性。

  • 歐盟以碳足跡與ESG準則作為貿易門檻,強化供應鏈潔淨化與透明化。

  • 中國轉向技術升級與整合策略,如異質接面(HJT)、鈣鈦礦疊層與模組一體化方案。

  • 台灣結合現有高效矽晶太陽能及布局下一世代鈣鈦礦太陽能完整供應鏈展現新戰略位置。

五、台灣的戰略角色定位:可信任技術節點與材料創新基地

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與Wood Mackenzie於2024年共同發布的預測,美國自2024年至2025年間,年均新增太陽能裝置容量預估為30至35GW,未來數年將穩定在30–40GW區間。而美國能源部(DOE)則規劃至2030年將新增容量提升至60GW/年,以支撐其2035年100%潔淨電力目標。

考量美國政府已實施高達200%的中國進口太陽能產品綜合稅負,若美方進一步切斷來自中國及東南亞的供應鏈,將產生龐大模組與電池片的進口缺口,對全球非中供應鏈形成重大釋單效應。台灣在此背景下,不僅具備高信任度,更因已有矽晶電池與TOPCon技術基礎,具備迅速放大產能的能力,可望成為承接美國市場釋單的關鍵樞紐。



產能面:精緻化配置與自主整合

台灣年產能約3–4GW,擁有自製電池片與模組封裝能力,供應鏈整合度高,適合承接高附加價值、低量多樣型訂單。

技術面:多元模組應用與智慧系統融合

聚焦高效率TOPCon電池、建築整合型BIPV模組與農電共構系統,並結合AI智慧監測與能源管理系統,提升場域應用能力與附加價值。

成本與關稅面:信任優勢抵銷規模劣勢

雖製造成本高於中國與東南亞,但在AD/CVD與對等關稅實施下,總成本與中國供應鏈相當甚至具優勢。再加上碳足跡透明與ESG合規,有利於切入美歐高門檻市場。

地緣面:低政策風險、高可信度的製造基地

台灣為少數未被美國關稅懲罰納入的亞洲經濟體之一,具備政策穩定與制度透明優勢,是美日歐推動可信任供應鏈布局的重要夥伴。依託既有矽晶太陽能製造基礎,台灣亦具備迅速擴增高效率TOPCon電池產能的潛力,若配合政府政策支持與策略型技術投資,有望於短期內補足區域內非中來源的高效模組供應缺口。

鈣鈦礦創新:材料突破與產業鏈整合

台灣鈣鈦礦科技(TPSC)專注於輕量化、高透明度鈣鈦礦模組的研發,應用於BIPV與農業場域。該公司已自建「水星一號線」與「水星二號線」,逐步建立涵蓋設備、材料、製程至應用的四大核心能力,形成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在應用端領域,TPSC持續投入於創新開發,推動鈣鈦礦模組於建築節能、智慧窗系統與垂直發電場域等多元應用。同時,中研院亦於2025年1月20日公開其開發之鈣鈦礦/矽雙接面疊層電池,已達31%的實驗室轉換效率,為台灣鈣鈦礦技術實力奠定堅實基礎,並展示未來高效能應用的可能性。台灣鈣鈦礦產業及研發聯盟(TPRIA)亦串聯產官學研能量,建構從前驅體材料、真空及塗佈設備、模組驗證到標準制定的完整研發平台,助力從實驗階段邁向產業化推進。

中研院下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的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元件
中研院下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的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元件

結語:可信任的綠能節點與技術突圍的潛力樞紐

當全球光伏供應鏈從成本主導轉向信任與技術主權驅動,台灣憑藉其制度可信性、供應鏈自主性與技術研發潛能,正由邊緣製造體系轉化為中型關鍵節點。若能進一步強化鈣鈦礦等前沿技術商業化,加深與美日歐的制度性合作關係,台灣將於2030年前綠能供應鏈重塑中發揮不可忽視的戰略功能。


資料來源:


近期熱門文章:

 
 
 

Comments


© 2024 by Taiwan  Perovskite Research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