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量子點為MicroLED顯示技術帶來的革命性突破
- tenlife2019
- 6月10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鈣鈦礦量子點(Perovskite Quantum Dots, PQDs)正成為驅動下一代MicroLED顯示技術發展的關鍵材料,其獨特的光電特性為傳統顯示技術面臨的瓶頸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研究顯示,鈣鈦礦量子點具備高達100%的光致發光效率、優異的色彩純度以及低成本製造潛力,有望突破MicroLED在紅光發射效率、像素微縮化和大規模生產等方面的技術挑戰。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基於鈣鈦礦的MicroLED已實現4微米像素尺寸和16.1%的電致發光效率,為超高解析度顯示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

最新技術發展趨勢(2024-2025)
材料穩定性與環境適應性突破
2024-2025年期間,鈣鈦礦量子點技術在材料穩定性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具高環境穩定性與可光刻性的PQD/矽氧烷複合材料,有效解決了MicroLED色彩轉換層厚度與穩定性的雙重難題。這項創新技術不僅提供更佳的製造彈性,同時顯著延長了器件壽命,為MicroLED在消費性電子、柔性顯示器與智慧穿戴裝置中的全面商用化鋪平道路。
鈣鈦礦量子點對奈米晶體尺寸變化的敏感度比傳統量子點低3-5倍,這一特性確保了鈣鈦礦量子點在合成過程中批次間具備更高的重現性。此外,研究人員在大規模生產方法上也取得突破,能夠在保持對發射峰(±1-3 nm)精確控制的同時實現最佳色純度(FWHM < 18-20 nm)。
遠端磊晶生長技術創新
中國科學院技術物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創新的遠端磊晶生長技術,利用石墨烯中間層製備出4平方公分面積的連續結晶鈣鈦礦薄膜。這項技術有效消除了晶界問題,實現了純粹的面外結晶取向,為製造超高解析度MicroLED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使用這種單晶自立式鈣鈦礦薄膜製造的MicroLED達到了16.1%的電致發光效率、4×10⁵ cd/m²的亮度以及4微米的超高解析度像素尺寸。
雙組分量子點能量轉移機制
廈門大學半導體照明實驗室提出了創新的雙組分鈣鈦礦量子點結構,利用核殼結構中的Förster共振能量轉移機制,顯著提升紅光發射性能。該技術透過讓紅色發光鈣鈦礦量子點(γ-CsPbI₃)包覆綠色鈣鈦礦量子點(CsPbBr₃),實現了在藍光激發下光致發光強度提升3倍以上,藍光激發量子產率接近100%。這項突破有效解決了紅色鈣鈦礦量子點穩定性差、亮度弱的技術瓶頸。
國際主要研究機構與廠商進展
中國研究機構的技術領先
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鈣鈦礦LED微型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微米和奈米級鈣鈦礦LED,達到傳統LED難以觸及的90奈米尺寸新極限。該研究團隊創建的127,000 PPI超高解析度LED像素陣列創下所有類型LED陣列最高解析度紀錄,相關成果已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研究顯示,與基於III-V族半導體的MicroLED相比,鈣鈦礦LED在約180奈米的極小尺寸才開始顯現降尺寸效應,而傳統MicroLED在尺寸低於10微米時效率就已顯著下降。
中國科學院技術物理化學研究所吳玉晨教授團隊在《自然奈米技術》期刊發表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遠端磊晶生長技術在製造超高解析度MicroLED方面的突破性進展。這項技術實現了無縫整合像素尺寸小於5微米的超高解析度MicroLED,並具備獨立動態控制每個像素的能力。
產業界布局動態
京東方(BOE)在鈣鈦礦技術商業化方面展現積極態度,不僅宣布建設鈣鈦礦太陽能生產線,更將結合其在OLED生產製造方面的豐富經驗,在PeLED技術商業化進程中搶佔先機。BOE在薄膜沉積、圖案化等製程技術方面的積累,可直接應用於鈣鈦礦LED的生產中,有效降低技術門檻並提高生產效率。
三星顯示在量子點有機發光二極體(QD-OLED)的成功商業化基礎上,持續推動電致發光量子點(EL-QD)技術發展。三星在OLED技術領域的早期投入為其在顯示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奠定基礎,這些既有技術和經驗將被應用於EL-QD的發展。
TCL在EL-QD專利方面聲稱領先,截至2024年10月已申請2900項專利,展現其在該技術領域的雄厚實力。TCL的鈣鈦礦量子點顯示技術有望在高端電視市場進一步擴大應用。
國際合作與產學研聯盟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分拆公司Helio Display Materials正積極推動鈣鈦礦LED商用化,利用兩所大學的智慧財產權開發色彩轉換薄膜和矩陣技術。該公司專注於提高LCD、OLED等現有光源的色彩性能,並優化下一代MiniLED/MicroLED顯示技術。
佳能正在開發鈣鈦礦量子點墨水影像技術,進一步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這些國際合作展現了鈣鈦礦量子點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和投資。
商業化應用前景與挑戰
應用前景分析
鈣鈦礦量子點在MicroLED領域的應用前景極為廣闊,主要體現在兩個關鍵應用方向。首先是作為顏色轉換材料,基於鈣鈦礦的量子點能夠實現高效的色彩轉換,特別是在解決MicroLED紅光發射效率低的問題上具有顯著優勢。其次是直接作為鈣鈦礦基LED發射器,這種應用方式能夠充分發揮鈣鈦礦材料的本質光電特性。
預計到2025年,隨著京東方等主要廠商產業化進程的加速,鈣鈦礦技術有望在消費電子如穿戴裝置和智能汽車如車用感測器等場景中迎來初步應用。鈣鈦礦LED技術在色彩純度、色域覆蓋率和發光效率等方面展現的巨大優勢,特別是在紅色和綠色光發射方面超越傳統螢光OLED的效率表現,為實現更節能、更鮮豔的顯示器提供了可能。
鈣鈦礦量子點技術能夠達到超高畫質顯示所需的Rec. 2020色彩標準,這意味著未來顯示器將能夠呈現更加豐富、更加真實的色彩體驗。廈門大學的研究顯示,使用雙組分鈣鈦礦量子點的MicroLED顯示色域可達到135.9%的NTSC標準,展現了優異的色彩表現能力。
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
穩定性挑戰:鈣鈦礦材料對水、氧和高溫極為敏感,其壽命和可靠性是商業化的最大障礙。鈣鈦礦材料容易發生分解,導致發光效率下降和壽命縮短,這需要持續優化材料配方和封裝工藝。研究人員正積極探索各種方法提高穩定性,包括開發新的封裝技術、優化材料配方和改善器件結構。
大面積製備技術:在擴大生產規模時,如何保證薄膜的均勻性、避免缺陷,是影響產品良率和效率的關鍵技術問題。目前PeLED器件的製備主要採用溶液法,難以實現精確的圖案化和均勻的大面積沉積,這限制了其在大型顯示器和高解析度顯示器中的應用。
環保考量:鈣鈦礦材料中可能存在的鉛等有毒元素引發環境和健康影響的擔憂。雖然研究團隊正在開發無鉛鈣鈦礦材料,但其性能和穩定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相較之下,EL-QD技術面臨的鎘使用問題在環保法規日益嚴格的今天,同樣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
與傳統量子點和OLED技術的比較優勢
相對於傳統量子點的優勢
鈣鈦礦量子點相比傳統金屬硫族化物量子點具有多項顯著優勢。首先是更大的缺陷容忍度,這使得鈣鈦礦量子點在製造過程中對缺陷的敏感度更低,有利於提高產品良率。其次是優異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和高色純度,已經超越了金屬硫族化物量子點的性能表現。
鈣鈦礦量子點的另一個重要優勢是其製備工藝相對簡單,可以在室溫下合成和加工,或在低溫條件下進行氣相處理(通常<180°C),使用成本較低的前驅體材料。這種低溫製程優勢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被市場認為是前景看好的新興技術。
鈣鈦礦量子點具備直接能隙半導體材料特性,擁有高達100%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其發光峰窄而對稱(半高寬約15-30 nm,甚至優於傳統量子點),能夠實現寬色域顯示效果。
相對於OLED技術的競爭優勢
與最先進的有機LED和量子點LED相比,鈣鈦礦LED(PeLED)的外部量子效率正在持續提升。鈣鈦礦材料的生產流程成本較低且材料取得簡單,能夠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這是相對於OLED技術的重要競爭優勢。
鈣鈦礦LED在色彩純度、色域寬度方面具有極大優勢,特別是在紅色和綠色光發射方面,其效率已超越傳統螢光OLED。三星在QD-OLED技術的成功商業化展現了量子點技術在顯示領域的潛力,而鈣鈦礦量子點技術有望進一步提升這些優勢。
鈣鈦礦LED技術能夠實現MicroLED所需的高對比度、高亮度、快速響應速度和長壽命等特性,同時具備低功耗的優勢。這些特性使得鈣鈦礦LED在與OLED技術的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專利布局與智慧財產權競爭
主要廠商專利策略
專利布局已成為鈣鈦礦顯示技術領域競爭的關鍵戰場。TCL在電致發光量子點(EL-QD)專利方面聲稱領先地位,截至2024年10月已申請2900項專利,展現其在該技術領域的雄厚實力。這一專利布局策略反映了TCL對量子點顯示技術未來發展的戰略判斷和長期投資承諾。
三星與BOE在OLED專利上的激烈競爭為未來在EL-QD與PeLED領域可能出現的類似專利戰提供了預示。三星顯示在量子點有機發光二極體(QD-OLED)的成功商業化及其持續創新,包括更高像素密度的5K面板、無邊框設計和裸眼3D原型等,充分顯示了其在量子點顯示技術方面的深厚實力和專利布局。
BOE在EL-QD技術方面同樣有專利布局,並開發了EL-QD原型機,顯示了其在該領域的研發實力和技術儲備。同時,BOE與三星顯示之間持續且激烈的專利訴訟,主要集中在OLED專利上,這場專利戰不僅是兩家公司之間的較量,更反映了整個顯示產業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
學術機構專利貢獻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在微型鈣鈦礦LED(micro-PeLED)概念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於2021年首次提出相關概念後獲得了國家與國際專利保護。這些學術機構的專利貢獻為鈣鈦礦LED技術的產業化提供了重要的智慧財產權基礎。
台灣地區在無機鈣鈦礦量子點配方及其製備方法方面也有專利布局,相關專利技術涉及具有高量子效率的鈣鈦礦量子點配方,其量子效率可達50%以上。這些專利技術的發展顯示了鈣鈦礦量子點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研發活躍程度。
國際合作方面,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智慧財產權通過分拆公司Helio Display Materials推動商業化應用,展現了學術機構與產業界在專利轉化方面的積極合作。
專利布局趨勢分析
當前的專利布局趨勢顯示,各主要廠商正在從不同角度構建自己的專利護城河。材料配方與合成技術、器件結構設計、製程工藝創新以及應用集成技術成為專利布局的重點領域。隨著鈣鈦礦量子點技術逐步邁向商業化,預期將出現更激烈的專利競爭,特別是在關鍵製程技術和核心器件結構方面。
結論
鈣鈦礦量子點技術為MicroLED顯示器帶來了革命性的發展機遇,在材料性能、製程成本和應用潛力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2024-2025年期間的技術突破,特別是在穩定性改善、遠端磊晶生長和雙組分能量轉移機制等方面的進展,為該技術的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研究機構在基礎技術創新方面表現突出,而國際產業界則積極推動商業化應用,形成了良性的技術發展生態。
儘管穩定性、大面積製備和環保考量仍是技術挑戰,但隨著BOE、三星、TCL等主要廠商加大投資力度,以及學術機構持續的技術創新,這些挑戰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得到有效解決。專利布局的激烈競爭反映了各方對鈣鈦礦量子點技術商業價值的高度認同,同時也將推動技術創新的持續進步。
預期到2025年底,鈣鈦礦量子點MicroLED技術將在高端顯示應用領域實現初步商業化,並逐步擴展到消費電子、車用顯示和工業應用等更廣泛的市場領域。這一技術的成功產業化將為全球顯示產業帶來新的成長動力,並重新定義未來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