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充電焦慮!韓研發革命性核電池,靠「鈣鈦礦」與「碳同位素」供電數十年
- tenlife2019
- 6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隨著電子設備走向微型化與自主化,對長效、免維護電源的需求日益迫切。韓國科學家近日發表一項革命性突破,成功開發全球首款結合「鈣鈦礦」材料與「碳-14」同位素的混合射線電池。這項技術能將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直接轉換為電力,無需充電即可提供長達數十年的穩定續航力,為太空探索、植入式醫療設備及物聯網等領域帶來顛覆性的能源解決方案。
技術突破:混合設計開啟能源新紀元
這項由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能源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Su-Il In 領導的團隊所開發的新型電池,其核心在於創新的「混合量子射線」設計。
傳統射線電池(betavoltaic cell)是利用半導體捕捉放射性同位素(如碳-14)衰變時釋放的β粒子(高能電子)來發電。然而,其能量轉換效率一直以來都是技術瓶頸。DGIST團隊透過三大創新克服了此障礙:
量子點電極:將碳-14以量子點的形式嵌入電極,大幅提升電子產生效率,其產生的電子數量可達初始β粒子發射量的56萬倍。
優化鈣鈦礦吸收層:首次將高效的鈣鈦礦材料作為能量吸收層,並利用甲胺鹽酸鹽(MACl)與氯化銫(CsCl)等添加劑精確調控其晶體結構,大幅改善電荷傳輸路徑,使電子遷移率較傳統設計提升了驚人的56,000倍。
直接連接結構:實現放射性同位素電極與鈣鈦礦吸收層的直接連接,減少了能量在傳導過程中的損耗。
在連續9小時的運行測試中,這款新型電池展現了卓越且穩定的功率輸出,證實了其商業化的巨大潛力。
超長續航力的廣泛應用前景
相較於壽命短且易受環境影響的傳統鋰電池,這種新型核電池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特別適合應用於無法頻繁更換電源的極端環境。
植入式醫療設備:對於心律調節器、胰島素泵等植入體內的醫療設備,這項技術可提供終身電力,免除患者因更換電池而需再次手術的痛苦與風險。其釋放的β粒子能量低,無法穿透人體皮膚,具備高度生物安全性。
太空與極端環境:鈣鈦礦材料本身對宇宙射線中的質子輻射具有優異的耐受性,使其成為深太空探測器、衛星及深海設施的理想電源。
物聯網與自主系統:在智慧城市、工業4.0等場景中,數以億計的微型感測器需要長期自主運作,新型電池能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動力來源,真正實現「永不關機」的物聯網。
優勢顯著,挑戰仍存
儘管前景光明,這項技術要走向大規模商業化仍面臨挑戰,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取得成本較高、相關法規的嚴格監管、以及目前功率輸出仍偏低等問題。此外,大眾對於「核」技術的接受度也是未來市場推廣需要克服的障礙。
儘管如此,研究團隊對未來充滿信心,正積極加速商業化進程,並持續進行電池的微型化研究與技術轉移,目標是將功率輸出提升至瓦特級別,滿足更廣泛的應用需求。
這項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成果,不僅標誌著能源技術的重大里程碑,也為解決未來能源安全、推動尖端科技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一個無需再為充電而焦慮的時代,或許正悄然來臨。
參考資料
Stein, E. (2025, June 20). World’s First Hybrid Betavoltaic Cell Promises Decades of Power Without Charging. TechNews.
Stein, E. (2025, June 20). 首款基於鈣鈦礦、碳同位素的混合射線電池,一次提供數十年續航力. TechNews.
DGIST (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5). Press Releas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First Hybrid Quantum Betavoltaic Cell.
Kim, S. et al. (2025). A hybrid quantum betavoltaic cell comprising carbon-14 quantum dots and a perovskite absorbe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Future. (2024). Nuclear Battery Market Research Report.
Aerospace Research Central. (2020). Proton radiation effects o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IAA Propulsion and Energy Forum.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