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的創新能量,韓國團隊打造新世代「Perovskite Beta-Voltaic Cell」:自發電 100 年不間斷,醫療與太空應用再進化
- SammiChiu
- 7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結合碳‑14 奈米粒子與高效鈣鈦礦結構,實驗證實電子遷移率飆升 56,000 倍,創下核微電池應用新里程碑

來自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 DGIST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未來自發電裝置的全新可能,DGIST能源科學與工程系尹秀一教授團隊於今年 7 月宣布,成功開發出一款採用放射性碳-14(C‑14)與鈣鈦礦材料的貝塔伏打電池(Beta-Voltaic Cell)。該裝置可透過碳-14 釋放出的 β 粒子激發電子流,實現100 年以上的穩定發電,並將此能源技術推向極端環境應用,例如太空探測器、醫療植入裝置與極低功耗感測器。
從 10% 躍升至 2.86% 的轉換效率
貝塔伏打電池(Beta-Voltaic Cell)向來因轉換效率與穩定性問題受到限制,韓國團隊透過材料工程實現重大突破,選擇具有較佳穩定性的FAPbI₃(甲脒鉛碘)鈣鈦礦晶體作為核心結構,並在製程中引入 MACl 和 CsCl 兩種氯化物作為雙添加劑,大幅改善晶體結構缺陷與穩定性。
根據實驗結果,該研究中的電池轉換效率自傳統的 10% 躍升至 2.86%(針對β粒子能量),為目前已知最高效率的貝塔伏打裝置之一。
全天候自發電,實現「無光照能源系統」
不同於太陽能電池仰賴外部光照,本次裝置以碳-14 放射源內建於電池內部,釋出低能量 β 粒子(平均能量 49 keV),進入鈣鈦礦吸收層後激發電子–電洞對,產生穩定電流。

由左至右分別為碳-14 奈米粒子釋出 β 粒子,穿透改良型鈣鈦礦層,進行電子激發與收集。該設計融合雙電極與絕緣阻隔層,確保高效率與長期穩定性。
電子遷移率提升 56,000 倍,解決低效率瓶頸
傳統貝塔伏打電池(Beta-Voltaic Cell)效率低落的主因之一為內部載子移動速率緩慢。本次研究透過 MACl 和 CsCl 雙添加技術成功穩定 FAPbI₃ 的 α 相結構,大幅提升材料的電子遷移率,從原始數據約 10^-6 cm²/V·s 提升至 0.56 cm²/V·s,相當於提升 56,000 倍之多。

太空與醫療植入裝置應用浮現
碳-14 的放射性半衰期為 5730 年,研究團隊設計的裝置可穩定發電超過百年,並維持 μW 等級低功耗輸出,極適合應用於:
心律調節器、感測器、植入式醫療設備
太空探測器、深海浮標、極地感測器
不易維修或極端環境下的關鍵電力模組
韓國 DGIST 教授 Kim Dae-Hwan 表示:「這項技術的成熟,將使未來微型裝置無需更換電池,實現真正長壽命的能源自主系統。」
全球首例「高效率鈣鈦礦‑β 電池」,能源技術的新篇章
此次成果發表於英國皇家化學會旗下期刊 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不僅為全球首例成功結合「鈣鈦礦材料」與「放射性電源」的案例,也為低功耗、長時效電源提供了嶄新架構。
該團隊也表示未來將推進商品化與模組整合應用,針對更小尺寸與安全包覆層進行開發,擴展其產業化潛力。
📍論壇報名資訊:

📌 活動名稱:第五屆台灣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
📆 時間:2025年8月20日(星期三)09:00–16:00
📍 地點:長庚大學國際會議廳(桃園市龜山區)
🔶 主辦單位:臺灣鈣鈦礦研發及產業聯盟|長庚大學|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
🎫 票價:原價2000元
🎁 即日起~7/31 報名享限時雙重好禮:
✅ 獨家鈣鈦礦太陽能片紀念品
✅ 論壇精華重點電子檔(限報名者專屬)
👬 最新報名優惠上線! 👥 雙人報名方案來了!兩人同行 ➤ 第二位6折(=每人只要1600元!)
🔗 售票連結:請加入聯盟官方Line購票
近期熱門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