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排隊人潮爆棚!開門前人龍綿延數百米,單日湧入14萬人
- tenlife2019
- 2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大阪世博)自4月13日開幕以來,以「讓生命閃耀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為主題吸引全球注目。然而,夢洲會場的入口與展館前卻頻現「超誇張排隊人龍」,不僅引發媒體關注,也考驗主辦方的運營實力。本文綜合日本媒體報導與官方統計數據,分析人潮湧現的成因、具體數據與因應策略,並探討這場高人氣盛事背後的營運挑戰與社會觀感。
開幕初期的「誇張人潮」現象
開幕首週(4月13日至4月19日),包括夢洲站東門、美國館、高達展館及愛爾蘭館等,頻繁出現等待時間超過2小時的人潮。NHK報導,部分展館如愛爾蘭館無預約即需排隊4小時;Daily新聞指出,開幕當天因人潮激增與天候不佳導致入口擁堵與系統延遲。社群平台X上「#萬博ヤバい」成為熱搜詞,反映出大眾對現場混亂與等待時間的強烈反應。
人流數據揭示的真相
對比過往世博會的表現亦具參考價值。以20年前舉辦的2005年愛知世博會為例,該屆展期共185天,累計參觀人數達22,049,544人,平均每日約119,180人次。儘管初期入場數據略低,但隨著展期推進,愛知世博成功在後期吸引大批國內遊客與學校團體,最終超過官方原訂目標。
大阪世博至5月3日累計213萬人次,若要達成2800萬人目標,需在後續展期中持續提升每日平均參觀人數至15萬以上。這意味著主辦方需在高峰期外仍維持誘因與話題性,並提升參觀效率與舒適度,方可望複製愛知世博後期追趕成功的經驗。截至5月3日累計入場人數為2,133,354人,其中一般遊客達1,774,703人,平均每日入場人數超過10萬,顯示整體人氣穩定成長。開幕日單日入場達124,339人,創下高峰。黃金週(4/27–5/3)期間總計入場753,699人,日均約107,671人。然而,距離官方設定的2,800萬人總目標(平均每日15萬人次)仍有落差。
以下為部分關鍵日期入場統計表:
日期 | 總入場人數 | 一般遊客數 | AD通行證/關係人士 | 累計入場人次 |
4月13日(日) | 146,426 | 124,159 | 22,087 | 146,426 |
4月14日(一) | 70,488 | 53,660 | 16,828 | 216,914 |
4月15日(二) | 63,719 | 47,781 | 15,938 | 280,633 |
4月19日(六) | 108,773 | 94,081 | 14,692 | 639,875 |
4月28日(一) | 121,282 | 103,817 | 17,465 | - |
5月03日(六) | 120,696 | 102,810 | 17,886 | 2,133,354 |
5月04日(日) | 131,000 | 115,000 | 16,000 | - |
5月08日(四) | 102,000 | 83,000 | 19,000 | - |
「滿額」與「等不到」的真實感受
平均每位參觀者實際能參觀的展館數量也成為熱議話題之一。根據每日入場人數與排隊時間的推估分析,若以熱門展館(如美國館、高達館、愛爾蘭館等)平均需等候90至120分鐘,次熱門展館約30至60分鐘,再加上交通、飲食與休息時間,參觀者在全天(約8小時停留)內最多僅能完整參觀3至5個展館。
以下為根據現場觀察與媒體推估的參觀體驗模型:
類型 | 每館平均排隊時間 | 建議參觀數 | 備註 |
熱門展館 | 90–120 分鐘 | 1–2個 | 如美國館、高達館等 |
中等人氣展館 | 30–60 分鐘 | 2–3個 | 如亞洲與歐洲部分小國館 |
互動體驗與小型館 | 10–30 分鐘 | 4–6個 | 包括環保教育、企業主題館等 |
根據上述估算,多數一般參觀者最多只能完整參觀3至5個場館,若包含中途排餐、如廁、移動時間甚至更少。因此,有不少遊客反映「什麼都沒看到就離場」,或以「二刷」方式計劃再訪。
在這些長時間等待中,也出現許多有趣甚至幽默的排隊趣聞,成為世博現場另類的「交流空間」:
有民眾在排隊中攜帶摺疊椅與行動電源,全副武裝如同參加演唱會。
有人設置「排隊值班表」,親友輪班排隊,甚至用即時通訊APP通知是否輪到下一人上場。
愛爾蘭館排隊過久,有人自製手寫牌「此線等候約需3小時」插在人群中,引來圍觀拍照。
在美國館月球岩石前,有家庭攜帶便當一邊野餐一邊前進,笑稱「吃完也還沒排到」。
「壽司郎」與「藏壽司」餐廳的排隊時間一度高達8小時,讓民眾戲稱「這是萬博壽司馬拉松」。
為避免小孩耐不住久候,有父母自備泡泡機與繪本當場育樂,形成另類「世博親子遊樂區」。

這些排隊趣聞反映了日本民眾對秩序與耐心的高度認同,同時也突顯出主辦方在高峰期的應變能力與設施規劃仍有提升空間。 5月10日再次出現空拍人龍畫面,東門9時前即達「滿額」。主辦方為此調整預約系統,增設「無空位/剩餘不多/有空位」三類標示,同時提升星光票入場時間至下午4點。愛爾蘭館、美國館與高達展館等則轉為預約制或發放整理券。部分展館仍出現等待2小時以上情形,甚至連索取手冊與購買餐飲也需大排長龍。
背後挑戰:從交通到導覽失靈
主辦方的挑戰並非僅止於排隊管理。包括:
通訊延遲:開幕日系統無法正常讀取QR Code,造成大量入場延誤。
票務複雜:需創立萬博ID、實名制、指定閘門等繁瑣步驟。
數位依賴失靈:無現金支付、電子地圖無法使用,導致民眾排隊購買紙本地圖。
導覽不足:實體標示不清,多語言支援不足,對年長與外國遊客形成阻礙。
飲食與設施壓力:餐廳等候最長達8小時,免費飲水站與廁所亦出現排隊潮。
離場擁堵:夢洲站散場時常需等候2小時,特別在雨天與高峰時段。
公眾與媒體的反應
主流媒體普遍以「問題百出」、「超誇張」等字眼報導,並質疑「不用排隊的萬博」是否誇大。社群反應亦不遑多讓,「什麼都沒看到」、「再也不想去」等抱怨聲不絕於耳,部分人則擔憂萬博淪為政治工具與形象工程。
主辦方的修正與展望
萬博協會積極回應輿論與現場需求,除調整預約制度與票務規則,也擴建Wi-Fi設施、改善交通導引、提升遮陽設施與水源供應。儘管挑戰仍多,若能持續優化運營與傳遞清晰資訊,有望在暑假及後期展期迎來新一波成長動能。

結語
大阪世博2025的超誇張排隊現象既展現其爆炸性吸引力,也揭示了高科技與高期待背後的管理缺陷。從通訊延遲到飲食等候、從導覽困難到離場壅塞,層層問題成為媒體與民眾關注的焦點。然而,也正因如此,這場世博將成為檢驗未來社會運營模式的試金石,主辦方的應對能力,將直接決定大阪世博能否從「爆紅亂象」中實現逆轉勝,完成2800萬人次的歷史任務。
參考資料:
近期熱門文章: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