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鈣鈦礦論壇】分子科學視角下的電洞傳輸材料創新與低成本突破
- 玥瑨 吳
- 2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蘇昭瑾教授分享小分子 HTMs 設計與應用潛力
在第五屆台灣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中,臺北科技大學分子科學與工程系蘇昭瑾教授,以「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分子技術發展暨應用」為題,深入解析電洞傳輸材料(Hole-Transport Materials, HTMs)的研究進展。他指出,能源需求持續攀升,推動太陽能技術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其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s)因具備高光吸收與載子遷移率,被視為具潛力的新世代能源技術。

分子設計與材料選擇
蘇教授回顧研究轉向的契機,強調2017年能源報告顯示各國對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啟發他投入有機與分子導向的太陽能材料設計。他指出,HTMs 在 PSCs 中的角色關鍵在於促進電洞有效傳輸並抑制復合現象。傳統無機 HTMs 雖具穩定性,但製程條件嚴苛且效率受限;相比之下,有機 HTMs 特別是小分子(Small Molecule HTMs, SM HTMs),因結構可控、純化容易與成本較低,成為研究的重點。
他提到,現有高效材料如 Spiro-OMeTAD 雖能達到優異效率,但價格昂貴,每克動輒數百美元,且具有親水性與酸性問題。因此,團隊研究目標鎖定在開發低成本、具良好界面相容性的小分子 HTMs。
結構設計與研究成果
在結構設計方面,蘇教授詳細介紹了 Donor-Acceptor(D-A)、DAD、ADA 與 DA 等多種組合架構,並延伸至 PI-D-PI 與 D-A-D-PI 類型,藉由能階匹配與分子堆疊提升載流子遷移率。他指出:「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越高,代表材料在電荷轉移過程中能降低能量損耗,這是設計的重要指標。」
研究成果方面,他分享早期 "D-A" 型 HTM 的效率已達13.42%。團隊亦嘗試碘基 HTM,雖達到13.71% 效率,但成本偏高。為解決此問題,他們開發了低成本的 "SIM" 與 "DIM" 型材料,分別僅需 8.8 美元/克與 4 美元/克,且最高效率接近20%,顯示其商業化潛力。
延伸意涵與未來展望
蘇教授強調,材料研究不應僅追求轉換效率,更應考量成本、界面修飾與實際應用價值。他呼應業界觀點,認為「研究重點不只是單純的『效率』,而是『後續的影響』與『應用潛力』」。目前團隊亦探索金屬為中心的有機無機混合材料(Metal-Organic Hybrid, MIM),期待能結合結構多樣性與高效能。
他進一步指出,分子科學的設計視角,將持續為太陽能電池提供新思路,無論是鹽類 HTMs 的應用、金屬錯合物的導入,或是能階調控策略,都將是未來突破的可能方向。
結語
本場演講展示了分子科學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中的核心角色,突顯低成本小分子 HTMs 的研究價值。蘇昭瑾教授的分享,不僅提供學界設計新材料的方向,也為業界評估商業化潛力奠定基礎,呼應論壇「技術連結應用」的核心精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