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鈣鈦礦論壇】奈米鍍膜強化發電與抗汙:加加減減提出「層膜即服務」驗證5–18%效益
- 玥瑨 吳
- 22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AR/AU配方場域實測見效,串連IoT與AI建立可複製服務模式
加加減減股份有限公司(SolarSDGs Inc.)執行長張中星以「提高鈣鈦礦太陽能發電量與抗污染奈米塗層技術及創新服務模式」為題,分享如何以奈米鍍膜結合服務流程,提升戶外鈣鈦礦發電效率並降低維運成本,呼應論壇聚焦的鈣鈦礦應用落地議題。
加加減減定位為「光學層膜及服務」(Coating Service)供應商,整合化工配方、鍍膜技術、物聯網監控(Internet of Things, IoT)、人工智慧檢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機器人等五項技術,目標為「為太陽能電廠,加電、加錢、減人、減碳」。張中星指出,服務可望「增加5%發電、減少50%清潔維運、提高1% IRR」,並以平台化思維打造「鍍膜服務產業生態鏈」。

產業痛點與技術對策
張中星說明,戶外太陽能板玻璃長期受鳥糞、沙塵、VOC與微生物等污染,現行人工、機器與無人機清洗各有侷限;另原廠鍍於玻璃的抗反射層(Anti-Reflection Coating, ARC)隨時間劣化,造成發電效率下滑與熱斑風險。加加減減以自有兩大配方對應:抗反射(Anti-Reflection, AR)與抗汙(Anti-Pollution, AP),外加超親水與奈米觸媒表面,藉風雨自清,減緩污染累積。
在服務流程上,團隊先完成場域選擇與併網年分、歷史發電資料蒐整,確認ARC狀態並劃設對比區,完成清洗後施作光學層膜,再以客戶發電數據進行長短期效益比對,形成可科學驗證的數據。
實證數據:從一般電站到鈣鈦礦電池
以一般案場為例,無污染屋頂場域(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採抗反射(AR類)鍍膜,觀察期一年,平均發電提升約6.4%;而高污染潮汐、紅樹林鄰近場域(彰濱大型電站)採抗汙(AP類)配方,提升約5.2%。
在鈣鈦礦(Perovskite)太陽能電池應用實驗方面,第一組應用條件:以溫室型電池塗佈AR配方,取樣一個月周期間數據對比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發電差距逐步擴大,最終平均發電效率提升達18.1%;第二組應用條件:以建築型電池塗佈抗紫外(Anti-UV, AU)配方,取樣兩週周期間數據對比分析,初步結果發電效率穩定提升5.1%(實驗組 vs. 對照組),實驗持續中長期觀察最終提升發電效率。
張中星強調,配方可依場域污染型態調整與最佳化,並透過IoT連續量測與AI資料平滑,建立「用客戶自身發電數據說話」的驗證方法,使效益評估更具說服力。
商業模式與服務化路徑
在商業模式上,小型案場(單站裝置容量<1 MW)採賣斷式,每kW報價、約8個月可回本;大型電站則提供免施工費的分潤方案,按「增加發電量的50%」計分潤,後續結合自動化以降低單位成本、擴大可服務面積。此一「層膜即服務」(Coating as a Service, CaaS)可先以多點測試快速產生實績,再擴散到同型態場域。
他並以一句話濃縮使命:「為太陽能電廠,加電、加錢、減人、減碳」,期望藉由平台化與海外複製,打造新型態的「鍍膜服務產業生態鏈」。
鈣鈦礦量產導入的可行服務模板
從產業鏈視角,奈米鍍膜服務化提供了鈣鈦礦模組量產前、中、後期的「外掛式」效能管理工具:其一,作為ARC劣化的補償與延壽手段,對降低LCOE具直接貢獻;其二,透過超親水/觸媒表面減輕污染與清洗頻率,可緩解缺工與用水壓力;其三,IoT+AI長期觀測能揭露熱斑、黃化與串並問題,協助運維決策、汰換與投資再配置。對以快速爬坡為目標的鈣鈦礦產線與示範電站而言,AR/AU/AP多配方的「場域對症調整」機制,能以較低改造成本取得可見度高且可驗證的PR改善,形成短中期並行的落地路線。上述觀點已在竹科與彰濱的兩端場域得到初步驗證,並在鈣鈦礦單片實驗呈現5–18%的提升幅度,具備持續擴大樣本與統計效力的價值。
本場報告以「鍍膜×服務×數據」的路徑,提出鈣鈦礦應用的可複製化驗證與商業化框架;在地案例與短期實驗結果相互支撐,為後續跨場域擴張與產學合作開啟明確方向。後續若能完成更長期的對照與失效機理分析,將有助於在鈣鈦礦量產進程中扮演關鍵的效能維運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