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五屆鈣鈦礦論壇】臺灣奠基平面結構太陽能電池 中研院郭宗枋:效率突破源自十年堅持 

逐步累積的失敗與實驗,成就 30% 效率與產業化潛力


在第五屆鈣鈦礦論壇上午場,中研院郭宗枋研究員以「有機鹵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之 p-i-n 結構與 NiOx 電極介面層開發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p-i-n configuration and Niox electrode interlayer in 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回顧臺灣自 2009 年以來的研究脈絡,並指出當前全球廣泛使用的平面 p-i-n 結構,其源頭正是由臺灣團隊率先開創與推動。郭宗枋強調,技術的突破並非偶然,而是經歷無數次嘗試、失敗與調整後的累積成果。


中研院郭宗枋研究員以「有機鹵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之 p-i-n 結構與 NiOx 電極介面層開發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p-i-n configuration and Niox electrode interlayer in 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為題發表
中研院郭宗枋研究員以「有機鹵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之 p-i-n 結構與 NiOx 電極介面層開發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p-i-n configuration and Niox electrode interlayer in 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為題發表

平面結構的起源與臺灣角色

郭宗枋表示,早期學界普遍認為多孔結構(mesoporous)才能達成高效率,而 p-i-n 平面結構因穩定性不足而不被看好。然而,臺灣研究團隊透過材料改良與製程優化,使平面結構的效率逐漸追趕並超越 n-i-p 架構。他指出:「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平面結構,正是來自臺灣率先提出的工作。」其中,成功大學與中研院研究人員的努力,更讓臺灣在這一領域具備國際領先地位。

他回憶 2012 年參加研討會的經歷,首次聽到波茨坦團隊提出的新方法,便立即將概念導入實驗,並在短短數週內獲得初步結果。雖然早期元件效率僅約 1.6%,且膜層品質粗糙,但這樣的嘗試證明了平面結構的可行性,為後續大幅提升效率奠定基礎。


技術挑戰與實驗歷程

在演講中,郭宗枋多次強調「失敗是研究的一部分」。他分享過往在調整旋塗轉速、控制膜層厚度與測試添加劑的過程中,雖多次遭遇挫折,但每一次失敗都累積為下一次成功的關鍵經驗。例如,當膜層僅有 30 奈米厚時,雖效率不高,但已顯示其具備可擴展性;隨後透過不同溶劑與界面處理,元件效率逐步提升至 10% 以上。

他也提及投稿與專利的經驗,坦言因過早發表,導致臺灣成果未能及時申請國際專利。「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提醒我們在推動學術突破時,也必須兼顧智財規劃。」


從研究到應用的展望

郭宗枋指出,目前團隊已能在 0.98 × 0.98 公分至 2.98 × 2.98 公分的串接元件測試中,維持約 30% 的疊層效率,顯示技術不僅止於實驗室,更具備產業化潛力。他強調,未來挑戰將聚焦於多層疊接結構與模組化技術,包括基板表面處理、連結層與保護層的優化,這些皆是邁向商業化不可或缺的環節。

「我們希望在下一階段能實現疊層元件效率突破 30%,模組效率達到 28% 以上。」郭宗枋指出,臺灣若能善用現有矽光伏供應鏈優勢,結合鈣鈦礦上層電池,將能在國際能源市場中持續鞏固競爭力。


ree

延伸意涵

本場演講不僅呈現臺灣在鈣鈦礦p-i-n結構領域的貢獻,更突顯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的緊密連動。臺灣研究團隊透過十餘年的持續投入,已將p-i-n結構從「不被看好」推向「全球主流」,並為下一階段的疊層電池與模組量產鋪路。這一過程顯示,跨領域整合、產學合作以及持續創新的研發精神,正是臺灣能在新世代太陽能技術中保持領先的關鍵。


結語

郭宗枋的演講揭示了臺灣從技術萌芽到國際引領的完整歷程,透過實驗堅持與團隊合作,證明平面結構具備高效率與高穩定性的雙重優勢。這不僅為臺灣能源科技寫下新頁,也為全球太陽能產業提供了可借鏡的發展藍圖。

Comments


© 2025 by Taiwan  Perovskite Research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