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五屆鈣鈦礦論壇】軟性透明基板技術突破 AI助攻鈣鈦礦電池效能提升

材料創新與製程優化並進,加速柔性太陽能應用落地


在「第五屆鈣鈦礦論壇」中,工業技術研究院李政穎研究員發表演講,聚焦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軟性透明基板開發與製程技術,並說明如何透過材料創新與AI導入,全面提升元件的效率與可靠度。


ree

透明基板的需求與特性

李政穎指出,軟性透明基板的開發,是為了滿足戶外運動及可攜式能源應用的嚴苛需求。其必須兼具「高滲透性、高耐候性、輕量化、防水性、高溫穩定性以及優異機械強度」,才能承受戶外環境的挑戰。他強調,這些特性需要透過「有機無機混成技術」實現,以兼顧透明度與耐久性。


關鍵材料突破:PI與PVDF

在材料研發方面,研究團隊著重於聚醯亞胺(Polyimide, PI)與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其中,PI已成功開發出無色高透明版本,裂解溫度可達400°C至500°C,玻璃轉化點(Tg)達423°C,並具備高透光性(透過率大於87%)及低霧度特性,可做到最薄6微米,滿足高規格需求。至於PVDF,雖然市售材料常呈霧狀,但透過「無機奈米粒子導入與結晶控制技術」,成功將其轉化為高透明薄膜。數據顯示,其穿透率可達93.5%以上,霧度小於2;在85°C/85%RH測試14天後,仍維持92%以上透光率;經12,000小時紫外線加速老化測試後亦不黃化,符合耐候要求。


製程創新:L-技術實現軟性電池

為突破軟性基板製程挑戰,團隊研發了「L-技術(Laser Lift-off)」:先在玻璃基板上塗布犧牲層,再沉積PI或PVDF透明膜,完成鈣鈦礦結構後,以雷射剝離方式取下,成功製作出10×10公分元件。該技術目前在玻璃基板效率可達13%,在軟性基板上則可達6%至8%,為後續大面積應用奠定基礎。


AI導入:加速結構設計優化

李政穎進一步分享,團隊已建立結合AI的模擬平台,針對吸收層、電子傳輸層與電洞傳輸層進行結構設計優化。其模式透過「數據回饋循環」運作,即先以AI模型生成參數組合,經實驗驗證後再回饋模型,逐步提升預測精準度。他表示:「導入AI模擬不僅能加速疊層設計調整,也能提升元件穩定性與效率。」


軟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市場上具高度成長潛力。根據預估,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達5.398億美元,2024年將上升至5.73億美元,至2030年可望突破8.4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6.67%。其輕量、可撓、透明的特性,將廣泛應用於屋頂發電、車載能源、穿戴式裝置等多元場域,並有望推動「行動能源解決方案」加速落地。


本場演講完整呈現了軟性鈣鈦礦電池在基板材料、製程創新與AI優化上的全方位進展。其成果不僅展現台灣在次世代太陽能領域的研發實力,也為產業鏈未來發展提供關鍵技術路徑,對推動柔性光電市場具深遠啟發意義。

Comments


© 2025 by Taiwan  Perovskite Research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