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鈣鈦礦論壇】農電共生2.0:以農為本、電為輔的實證與規範趨勢
- 玥瑨 吳
- 2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台南啤酒花場域驗證可行性,呼籲跨域設計與政策加速
在第五屆鈣鈦礦論壇下午B場,工業技術研究院林意潔業務總監以「農電共生2.0的發展介紹:農電伴生 實證場域」為題分享實證成果與國際趨勢,主張以農為本的系統設計應成為新階段核心,並以台南沙崙實證場域說明作物在光電設施下的栽培可行性,回應產業對風災、投資風險與政策一致性的關切。

定義2.0、回到「以農為主」的原點
林意潔指出,極端天候衝擊促使產業從「1.0」邁入「2.0」,必須「以農為主,電為輔」,並順應各國政策方向、才能取得發電資格與經濟效益。她表示:「颱風事件之後,農電共生要用2.0的角度思考;談農電,『請以農業為主、電為輔』。」
她進一步說明,過去的「1.0」歷經投資損失與撤盤教訓,各國對農電(agrivoltaics)名稱、定義與標準仍未統一,投入必須審慎評估法規路徑。論壇簡報亦整理農電別稱(如dual use、co-location、agri-PV、agri-solar、solar sharing等),凸顯規範仍在收斂中。
多元型態與設計思維|不只「大面積」
國際實務顯示,農電共生可涵蓋授粉棲地、蔬果栽培、畜牧放牧與溫室等多元場景;設計需兼顧車道寬度、通風等空間配置,回應微氣候、光照與施肥策略等農業技術挑戰。臺灣目前以溫室型態為主,地面型發電受限,未來應擴大多元應用並引入更具想像力的配置。
台南沙崙實證|啤酒花於高溫高濕環境下仍可生長
工研院於台南沙崙建置約27坪的驗證場域,設定對照組與嚴謹實驗流程,選擇溫帶高經濟價值作物「啤酒花」於熱帶環境、太陽能板下進行栽培,驗證在惡劣高溫、高濕條件下之生長可行性。實驗亦觀察到通風配置對作物生長影響顯著,未來需持續最佳化空間設計。場域遵循農業部發電面積40%上限與智慧電網控制原則,並評估人力、碳權與設備投資等商業模式面向。
林意潔表示:「要向主管機關證明,在太陽能板底下是『可以種得好』的。」她並強調,以嚴謹的檢視標準來判斷溫帶植物在熱帶環境下的生長結果,「實驗場地的通風是下一步要確認的重點」,以提升作物穩定性與品質。

國際規範與案例|從定義到量化門檻
講座中彙整日本、歐盟、德國、荷蘭、義大利等國的制度與案例。日本將「農電復墾」視為地方創生策略,針對拋荒地評估潛力,並以遮蔽率與面積配置作量化基準;德國在再生能源法修訂中,對高架與間距系統分別設定淨空高度、土地損失與產量減損的上限,顯示歐陸對農地利用與產量維繫的重視。這些經驗可作為臺灣制度與審查標準的參考。
研究版圖|跨領域方法與沙盒驗證
農電共生2.0的研究議題涵蓋生物、物理化學、社會科學與科技等面向;方法上涉及標準/驗證、工具與影響評估;實作端則聚焦智慧用電監測、遮陽/通風/降溫系統、灌溉與供肥等設施整合,並以日光型溫室與智慧微電網作為沙盒。
設計前移、跨域整合與產業鏈協作
從沙崙場域的經驗可見,農電共生的關鍵不在單一設備,而是「以農為本」的系統工程:模組遮蔽率與排布、通風與微氣候管理、肥培與補光策略、以及與電力系統(含儲能、控制)的協同,皆需在設計初期即被量化並納入審查依據。國際案例普遍將「農地產量維持」視為最低門檻,並以土地損失比例、淨空高度與產量變動作為認定基準,顯示規範日益精緻化。對臺灣而言,下一步在於建立可被驗證的量化指標與場域資料庫,讓「40%覆蓋率」等規範與作物模型、微氣候資料以及電力調度成為同一套審查語言,縮短從試點到商業化的距離。
同時,產官學應形成分工:農業單位主責作物選種與栽培模式,工程與電力團隊主責結構安全、配電與控制,政策端則在量化門檻與審查方法上給出明確路徑。正如林意潔所言,未來「跨領域合作」與「從設計初期即納入規範」將是落地關鍵。
從實證走向制度,從口號走向方法
本場分享以可驗證的作物生長與場域數據,回應「假種田、真種電」爭議,並以「2.0=以農為主」的路徑,示範臺灣如何在國際規範收斂的同時建立本土模型。隨著更多跨域團隊投入與政策加速,農電共生有望在實證、標準與市場三端同時推進。
Comments